成人孕妇专区做爰高潮/中文字幕av黄色/挺进老师的紧窄小肉六h/爱你罗茜在线电影免费播放全集

熱烈慶祝揚中市遠紅外電熱器廠網站改版成功!
新聞中心 Newslist
網站首頁 >> 新聞中心

燃燒與爆炸

發布時間:2011.03.09 新聞來源:揚中市遠紅外電熱器廠 瀏覽次數: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webmaster 發布時間:2009-2-10 閱讀:334次
 

什么叫受熱自燃?什么叫本身自燃?
廣義的自燃包括受熱自燃和本身自燃兩種。
受熱自燃(加熱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熱源間接加熱其達到一定溫度時,未與明火直接接觸就發生燃燒,這種現象叫做受熱自燃。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溫物體時,有可能被加熱到,定溫度被“烤”著火;在熬煉(熬油、熬瀝青等)或熱處理過程中,受熱介質因達到一定溫度而著火,都屬于受熱自燃現象。
本身自燃:可燃物在沒有外部熱源直接作用的情況下,由于其內部的物理作用(如吸附、輻射等)、化學作用(如氧化、分解、聚合等)或生物作用(如發酵、細菌腐敗等)而發熱,熱量積聚導致升溫,當可燃物達到一定溫度時,未與明火直接接觸而發生燃燒,這種現象叫做本身自燃。比如煤堆、干草堆、賽璐珞、堆積的油紙油布、黃磷等的自燃都屬于本身自燃現象。
受熱自燃和本身自燃都是可燃物在不接觸明火的情況下“自動”發生的燃燒。它們的區別在于導致可燃物升溫的熱源不同,引起受熱自燃的是外部熱源,而引起本身自燃的熱源來自可燃物內部。
請注意一些書中講的自燃是狹義的,只限于本身自燃。就實際情況來講,本身自燃引起的火災較多些。

氣體發生分解爆炸的條件是什么?常見的分解性爆炸氣體有哪些?
氣體發生分解爆炸需要一定的條件:
首先,氣體必須是分解性氣體,即氣體本身能發生分解,而且分解放熱比較多。一般說來,分解熱在80千焦/摩爾(kj/mol)以上的氣體可能發生分解爆炸。這是由氣體的化學組成所決定的,是發生分解爆炸的內因。
其次,需要一定的壓力。每一種分解爆炸性氣體都有一臨界壓力,低于這個壓力,一般不會發生分解爆炸;高于臨界壓力,壓力越高,分解爆炸的危險性越大。
再次,要有點火源(初始能量)。各種分解爆炸性氣體的最小發火能不問。同一種氣體的最小發火能隨壓力的升高而降低。最小發火能越低,氣體發生分解爆炸的危險性越大。
以上后兩個條件,是分解爆炸的外因。
常見的分解性爆炸氣體有:乙炔、乙烯、丙烯、臭氧、環氧乙烷、四氟乙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如何知道某種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爆炸極限的數值?
在很多情況下,需要知道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爆炸極限的數值。這些數值可以通過下述三個途徑求得:
(1)查資料。常見的單純物質的爆炸極限可以從有關手冊或工具書、專業書上查出。由于測試方法及設備不盡相同,在數據上可能會有差異,所以引用數據是一定要注明“來源”的。
遺憾的是混合可燃氣體的爆炸極限無法查到。
(2)測試。現有國家推薦標準GB/T12474一90《空氣中可燃氣體爆炸極限測定方法》。此方法和設備較為復雜,一般單位不具備條件,必要時可委托有此設備的單位(如天津消防所、大連石化安全技術研究所等)進行測試。
(3)估算。估算方法有十幾種,其中比較有實用價值的是幾種可燃氣混合氣體爆炸極限估算公式:理·查特里公式。如將估算結果用于重要場合,最好經實測驗證一下。

 

產生粉塵爆炸的條件是什么?
發生粉塵爆炸的首要條件是粉塵本身可燃,即能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如前述的媒塵、鋁粉、面粉等;
其次,粉塵要懸浮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超過其爆炸下限),粉塵呈懸浮狀才能保證其表面與空氣(氧氣)充足接觸,堆積粉塵不會發生爆炸;
再次,要有足夠引起粉塵爆炸的起始能量。
只要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會導致粉塵爆炸。

 

與可燃性混合氣體爆炸相比,粉塵爆炸有什么特點?
與可燃氣混合氣爆炸相比,粉塵爆炸具有以下特點:
(1)從起爆條件方面看:
1)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達到或超過爆炸下限)的漂浮粉塵云才可能發生爆炸。而要達到這個條件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粉塵并且有外力(如風或機械力)將粉塵揚起才成。而可燃氣體通過自然擴散就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粉塵燃燒是一種固體燃燒,其燃燒過程比氣體復雜,點燃粉塵所需的初始能量也比點燃氣體的大得多(相差近百倍)。
(2)從爆炸的后果及危害方面看:
1)一般說來,與可燃氣體爆炸相比,粉塵爆炸燃燒的時間長,產生的能量大,造成的破壞及燒毀的程度比較嚴重。
2)粉塵爆炸引起的沖擊波,會使周圍的堆積粉塵飛揚起來,從而可連續引起二次、三次爆炸,使得危害擴大。
(3)粉塵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燒,因此在產物氣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有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險。
(4)粉塵爆炸時因為粒子一邊燃燒一邊飛散,容易使周圍人體受到灼傷。

 

如何判斷生產場所是否有粉塵燃爆的危險?
一般的判斷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該生產場所存在的可燃粉塵(或可燃纖維,下同)的爆炸極限濃度(主要是爆炸下限),并實測生產場所空氣中可燃粉塵的濃度。這是判斷該場所是否可能發生粉塵爆炸的主要依據。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場所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可燃粉塵,或粉塵在與可燃氣體同時存在時,混合物的爆炸下限值比組成混合物各單獨成分的爆炸下限值均要低。換句話說,即混合物的爆炸危險更大些。
(2)了解粉塵的粒度、比重、自燃溫度、導電性等物理性質。這些物理性質直接與燃爆危險性有關。一般說來,粒度越細,密度越小,自燃性低且具導電性的粉塵,燃爆危險性越大。
(3)了解在正常生產狀態下,可燃粉生在產生與釋放的情況:如粉塵在釋放的具體部位、釋放量、釋放速度、方向、時間間隔、頻率(單位時間次數)及其在空間可能分布的范圍。總之是要掌握粉塵釋放的規律。這不僅可以判斷生產場所的危險狀況,而且為進一步采取安全技術措施提供了依據。
(4)了解生產場所的通風情況:如通風方式(自然通風或強制通風)、通風效果、排出粉塵的處理情況(直排大氣還是用除塵器收集)等。
(5)了解生產場所的其它情況:
1)現場有無點火源(包括潛在的點火源);
2)有無易積存粉塵的部位;
3)有無報警或指示信號裝置等;
根據以上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初步作出該場所有無粉塵燃爆危險性的判斷。

 

粉塵爆炸的過程是怎樣的?
粉塵爆炸是因其粒子表面氧化而發生的,其爆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粉塵粒子表面接受外界能量,導致表面溫度上升;
(2)粒子表面的分子產生熱分解作用或干餾作用生成氣體包圍在粒子周圍;
(3)分解(或干餾)氣體與空氣混合成為爆炸性混合氣體,遇點火源即發生氧化反應;
(4)由于反應產生的熱,加速了粉塵粒子的分解,產生氣體,與空氣混合,發生氧化反應,使火焰不斷向外傳播。
當外界能量足夠時,火焰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最后引起爆炸。

 

哪些粉塵容易發生爆炸?
目前發現具有粉塵爆炸危險的行業主要有:
(1)金屬行業(鎂、鈦、鋁粉等)
(2)煤炭行業(活性炭、煤塵等)
(3)合成材料行業(塑料、染料粉塵等)
(4)輕紡行業(棉塵、麻塵、紙塵、木塵等)
(5)化纖行業(聚酯粉塵、聚丙烯粉塵等)
(6)軍工、煙花行業(火藥、炸藥塵等)
(7)糧食行業(面粉、淀粉等)
(8)農副產品加工行業(棉花塵、煙草塵、糖塵等)
(9)飼料行業(血粉、魚粉等)

 

怎樣從爆炸極限的數值來判斷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燃爆危險度?
一般說來,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的爆炸下限數值越低,爆炸極限范圍越大,則它的燃爆危險性越大。如氫氣的爆炸極限是4.0%~75.6%,氨氣的爆炸極限是15.0%~28.0%。可以看出,氫氣的燃爆危險性比氨氣要大。為了更加科學地進行分析比較,又提出了爆炸危險度這個指標,它綜合考慮了爆炸下限和爆炸范圍兩個方面:
爆炸危險度=(爆炸上限濃度-爆炸下限濃度)/爆炸下限濃度
可燃氣體爆炸危險度越大,則其燃爆危險性越大。
三種氣體爆炸危險性比較為:
氫氣>甲烷>氨氣

 

什么是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的爆炸極限?
可燃氣體(蒸氣)與空氣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濃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須是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遇火源才能發生爆炸。這個遇火源能發生爆炸的可燃氣濃度范圍,稱為可燃氣的爆炸極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不同可燃氣(蒸氣)的爆炸極限是不同的,如氫氣的爆炸極限是4.0%~75.6%(體積濃度),意思是如果氫氣在空氣中的體積濃度在4.0%~75.6%之間時,遇火源就會爆炸,而當氫氣濃度小于4.0%或大于75.6%時,即使遇到火源,也不會爆炸。甲烷的爆炸極限是5.0%~15%意味著甲烷在空氣中體積濃度在5.O%~15%之間時,遇火源會爆炸,否則就不會爆炸。
可燃粉塵爆炸極限的概念與可燃氣爆炸極限是一致的。
爆炸極限一般用可燃氣(粉塵)在空氣中的體積百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氣(粉塵)的重量百分數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極限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實際意義:
(1)它可以用來評定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燃爆危險性的大小,作為可燃氣體分級和確定其火災危險性類別的依據。我國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氣體劃為一級可燃氣體,其火災危險性列為甲類。
(2)它可以作為設計的依據,例如確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級,設計廠房通風系統等,都需要知道該場所存在的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的爆炸極限數值。
(3)它可以作為制定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的依據。在生產、使用和貯存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的場所,為避免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應嚴格將可燃氣體(蒸氣、粉塵)的濃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為保證這一點,在制定安全生產操作規程時,應根據可燃氣(蒸氣、粉塵)的燃爆危險性和其它理化性質,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如通風、置換、惰性氣體稀釋、檢測報警等。

 

為什么汽油、煤氣等有時會發生燃燒而有時則會爆炸?
汽油、煤氣等可燃物的燃燒與爆炸的本質都是氧化反應,區別在于速度不同。對于同一種可燃物來說,速度取決于燃燒條件。因此,汽油、煤氣等由于燃燒條件不同,有時是平穩燃燒,有時則可能發生爆炸。
煤氣的情況在題25已經說明。現在講一下汽油的情況。
如果我點燃盛裝在敞口容器中的汽油,實際上是汽油表面的蒸氣在燃燒,可以看作是一種擴散燃燒,像管道煤氣燃燒一樣,蒸發多少就燒掉多少,一般不會發生爆炸。如果容器中的汽油未被點燃而任其蒸發并擴散到空間,與空氣形成預混氣,遇明火則可能爆炸。
還有一個情況,如密封的汽油桶受熱爆炸,則是因汽油受熱蒸發形成的壓力造成汽油桶破裂,蒸氣彌漫到空間形成預混氣遇明火發生爆炸。

 

什么是擴散燃燒和動力燃燒(混合燃燒)?
在可燃氣體(蒸氣)與空氣混合氣的燃燒過程中,可燃氣(蒸氣)分子與氧比劑分子從釋放源通過擴散達到相互接觸,在點火源所提供能量的激發下,發生氧化反應而燃燒(或爆炸)。細分起來.燃燒過程可以分為分子擴散混合與氧化反應兩個階段,而分子擴散速度遠比氧化反應速度慢得多。因此可燃氣(蒸氣)分子與氧化劑分子擴散混合情況就成了燃燒速度快慢的制約因素。據此,將燃燒分為擴散燃燒和動力燃燒(混合燃燒)兩類。
擴散燃燒:如果可燃氣(蒸氣)與氧化劑(空氣中氧氣)的混合是在燃燒過程中進行的,即邊混合邊燃燒,這種燃燒叫做擴散燃燒。
動力燃燒:如果可燃氣與空氣(或其它氧化劑)在未點燃前已經均勻混合好,并且完全是氣相,一旦遇火源發生燃燒(爆炸)。這種燃燒叫做動力燃燒,或叫混合燃燒。
以煤氣為例:
管道煤氣在爐子燃嘴處噴出燃燒,是典型的擴散燃燒,如圖1-2所示。火焰的明亮區是擴散區,火焰中心發暗的錐形區叫燃料錐。空氣中的氧氣分子由火焰周圍空間向內擴散,煤氣分子由管道口向外擴散,兩種分子在擴散區相遇,完成氧化反應而燃燒。
如果煤氣未經點燃而泄漏(由管口或破裂處)到空間與空氣混合,預混氣充滿了整個空間,一旦遇到火源,預混氣被點燃,燃燒迅速傳到整個空間,反應速度極快,形成爆炸。
在擴散燃燒中,氧化反應速度比擴散速度快得多,分子擴散多少就反應多少。因此燃燒速度取決于氧化反應速度。一般說來,擴散燃燒比較平穩、易控,而動力燃燒速度要比擴散速度快得多,往往引起爆炸,很多爆炸事故都是由此造成的。

 

燃燒與氧化爆炸有什么異同點?
可燃物的燃燒與氧化爆炸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氧化反應,但二者的反應速度、放熱速率不同,火焰傳播速度也不同,爆炸比燃燒要快得多。

 

爆炸的主要破壞形式有哪幾種?
爆炸的破壞形式通常有直接的爆炸作用、沖擊波的破壞作用和火災等三種,后果往往都比較嚴重。
(1)直接的爆炸作用。這是爆炸對周圍設備、建筑和人的直接作用,它直接造成機械設備、裝置、容器和建筑的毀壞和人員傷亡。機械設備和建筑物的碎片飛出,會在相當范圍內造成危險,碎片擊中人體則造成傷亡。
(2)沖擊波的破壞作用。也稱爆破作用。爆炸時產生高溫高壓氣體產物以極高的速度膨脹,象活塞一樣擠壓周圍空氣,把爆炸反應釋放出的部分能量傳給這壓縮的空氣層。空氣受沖擊波而發生擾動,這種擾動在空氣中傳播就成為沖擊波。沖擊波可以在周圍環境中的固體、液體、氣體介質(如金屬、巖石、建筑材料、水、空氣等)中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對這些介質產生破壞作用,造成周圍環境中的機械設備、建筑物的毀壞和人員傷亡。沖擊波還可以在它的作用區域產生震蕩作用,使物體因震蕩而松散,甚至破壞。
(3)造成火災。可燃氣(或可燃粉塵)與空氣的混合物爆炸一般都引起燃燒起火,會形成火災。
盛裝易燃物的容器、管道發生爆炸時,爆炸拋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積火災。這種情況在油罐、液化氣爆炸后最容易發生,正在運行的燃燒設備或高溫的化工設備被炸壞,其熾熱的碎片飛出,有可能點燃附近貯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災。
爆炸品爆炸后,氣體產物的擴散,不足以引起一般可燃物的燃燒,但是被炸建筑物內遺留大量的熱或殘余火苗,會把被破壞設備內部溢出的可燃物氣體或可燃液體蒸氣點燃,也可能將其它易燃物點燃,引起火災。
凡爆炸引起火災,損失更加嚴重。

 

可燃氣體爆炸有哪兩種類型?
可燃氣體爆炸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分解性氣體爆炸。這類氣體即使在沒有氧氣(隔絕空氣)的情況下,遇到點火源也會發生爆炸。爆炸所需的能量是由此類氣體本身分解時放出的分解熱提供的。另一類是爆炸性混合氣體爆炸,可燃氣體,可燃液體蒸汽與空氣混合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可能發生的爆炸就屬此類。這類爆炸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它們的危險性比前類較低。但這類爆炸造成的事故很多,遍及工業、交通、生活各個領域,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很大,因此特別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什么是爆炸?爆炸現象有何特征?
爆炸是能量(物理能、化學能或核能)在瞬間迅速釋放或急劇轉化成機械功和其它能量的現象。
一般說來,爆炸現象具有以下特征:
(1)爆炸過程進行得很快;
(2)爆炸點附近壓力急劇升高,多數爆炸伴有溫度升高;
(3)周圍介質在壓力作用下產生振動或受到機械破壞;
(4)由于介質振動而產生音響。
其中,壓力急劇升高是爆炸現象的最主要特征。

 

按照產生的原因和性質,爆炸可分為幾類?
按照產生的原因和性質,可將爆炸分為三類:
(1)物理爆炸:這是一種物理過程。在爆炸中,介質只發生物態變化,不發生化學反應。這類爆炸一般是由于容器內氣體壓力升高超過容器所能承受的壓力,致使容器破裂所形成的。如鍋爐爆炸、高壓氣瓶及其它壓力容器、輪胎爆炸等。
(2)化學爆炸:物質發生高速放熱化學反應,導致爆炸,主要化學反應有兩類:
一類是某些物質(如乙烯、環氧乙烷等分解性氣體或某些炸藥等)的分解爆炸;另一類為可燃物與氧化劑急劇的氧化反應,如炸藥爆炸,可燃氣或粉塵與空氣形成的混合物爆炸等。后一類爆炸引發的事故較多,應屬防范重點。
(3)原子爆炸(核爆炸):某些物質的原子核發生裂變反應,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而形成的爆炸。如原子彈爆炸是鈾-235或钚-239的裂變反應,由較重的核分裂成較輕的原子核放出巨大核能(l克鈾-235完全裂變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萬噸梯恩梯炸藥爆炸放出的能量)

 

可燃物發生自燃和什么因素有關?
導致可燃物自燃的兩個條件,一是可燃物因某種原因放熱,二是熱量不易散失得以積聚。
影響放熱速率的主要因素有:
(1)發熱量:發熱量大,則可能積聚的熱量也大;
(2)溫度:一般說來,可燃物溫度越高,導致放熱的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越強烈,所放熱量也越多;
(3)水分:可燃物中水分的存在,會對某些放熱反應起催化作用,加速了這些反應。如水對干性油脂的氧化,堆積植物的發酵等都有催化作用。
熱量積聚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l)可燃物的導熱率:可燃物導熱率越小,所放熱量越不容易散失;
(2)堆積狀態:薄葉狀、粉末狀可燃料堆積緊密.熱量不容易導出散失;
(3)空氣的流通:空氣流通有利于散熱,在通風好的場所儲存的物品很少發生自燃。
人們可以很據以上分析,采取防范措施,預防自燃的發生。

 

什么叫自燃點?自燃點在防火中有何意義?
在規定的試驗條件下,可燃物質發生自燃的最低溫度叫做自燃點(或稱為自燃溫度、引燃溫度)。
國家標準GB5332--85規定了可燃液體和氣體引燃溫度(自燃點)的測定方法。可燃固體自燃點的測定目前還沒有國家標準。
自燃點是判斷、評價可燃物質火災危險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自燃點越低,可燃物質發生自燃火災的危險性越大。

 

閃點在防火中有何意義?
閃點是發生持續燃燒的先兆,當可燃液體溫度高于閃點時,隨時都有被點燃的危險。
閃點是評定液體火災危險性大小的主要依據。液體的閃點越低,火災危險性越大。在防火工作中,應根據可燃液體閃點的高低,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什么是閃燃和閃點?
易燃、可燃液體(包括具有升華性質的可燃固體)表面揮發的蒸氣濃度隨其溫度上升而增大。這些蒸氣與空氣形成混合氣體。當蒸氣達到一定濃度時,如與火源接觸,就會產生一閃即滅的瞬間燃燒,這種現象稱為閃燃。
在規定的試驗條件下,液體發生閃燃的最低溫度叫做閃點。
目前,我國測定閃點的方法有兩種,對閃點較低的液體,一般采用閉口杯法(國家標準GB261一83);對閃點較高液體,一般采用開口杯法。(國家標準GB3536-83)。

 

燃燒現象根據其特點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根據燃燒的特點,可以將燃燒現象分為三種類型:閃燃、自燃和點燃。

本文共分 1
版權所有:江蘇省揚中市遠紅外電熱電器廠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1042680號 地 址:揚中市八橋鎮太平北路1號 郵 編:212219
電 話:0511-88541860 傳 真:0511-88541630 手 機: 13805290860 18248874050